編譯 | 曹瑋鈺
從去年的Spotify到今年的Slack,科技獨角獸開始摒棄IPO,轉而以直接上市的方式進入公開市場,這一新趨勢十分值得關注。硅谷知名創(chuàng)投機構A16Z,同時也是Slack的投資人,近期撰文對直接上市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解析,干貨十足。
以下是譯文部分:
當前有一個新趨勢值得關注: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采用直接上市(Direct Listing)的方式作為進入公開市場的途徑,而不是傳統(tǒng)的IPO。Spotify去年開了一個先河,上個月Slack也采取了同樣的方式。
這兩家公司都是在紐約證券交易所(NYSE)上市ipo與上市的區(qū)別,從敲鐘、掛牌到交易,IPO有的流程直接上市也一應俱全。
但是在直接上市中,公司本身不發(fā)售任何股份,也不募集資金。那么,一家公司為什么要直接上市呢?IPO與直接上市有還有什么主要的區(qū)別嗎?這種新的形式還需要哪些權衡?
直接上市的操作還比較新穎。鑒于我自己長期在資本市場有一些經驗,而我們也是Slack幕后的投資人,有一定的經驗,我會試著在這篇文章中介紹一下直接上市。
直接上市和IPO有什么不同?
IPO和直接上市最大的區(qū)別是沒有“O”(Offering),也就是說,直接上市的公司不向公共投資者發(fā)售股票。除此以外,還有幾點實質差異,不過差異主要在于流程運作的順序。
二者流程運作涉及的環(huán)節(jié)實際非常相似——注冊、投資者教育和交易等。主要的區(qū)別在于這些環(huán)節(jié)發(fā)生的時間,某些情況下還包括發(fā)生的方式。
1. 直接上市沒有正式的詢價路演環(huán)節(jié)
在傳統(tǒng)的IPO中,上市的公司會與承銷商(投資銀行)一起,到各個地方密集進行為期兩周多的路演,與潛在投資人進行背靠背會談。這樣做不僅是為了營銷企業(yè)故事,也是為了讓管理團隊能夠與投資人(通常是大型的機構投資人)建立關系,并讓這些機構投資人在過程結束后,提交購股訂單。
盡管該公司在IPO路演過程中,已經設定了一個初始發(fā)行價格區(qū)間,作為上市價格指導,但公司通常會根據和投資人的會面的“市場”反饋,對價格進行調整。
在傳統(tǒng)的IPO過程中,與公司上市相關的價格有三個:第一個價格是初始發(fā)行價格區(qū)間;第二個價格是IPO定價,即公司將股票出售給機構投資人的實際價格;第三個價格是交易價格,即IPO定價后的實際開盤價,將根據市場供求情況,在股票上市的交易所決定。
但是公司最初是如何確定IPO定價的呢?我們回到詢價環(huán)節(jié):在這一環(huán)節(jié),公司和承銷商會試圖確定出一個針對最理想投資人的股票價格。尤其是那些希望繼續(xù)產品創(chuàng)新的科技公司,他們會尋找可以“理解”他們公司并能在市場長期支持他們的投資人。
從建立關系到發(fā)價,這都是IPO流程中的藝術,但基本來說,就是以合適的價格把投資人合適地組合到一起。IPO的目標,就是為投資人配置“剛好”的股票,這個比例可以讓投資人關注公司,持股很快獲得升值,也為未來的買家留有份額。
走到這一步,會涉及到很多環(huán)節(jié),從IPO定價折扣,精心策劃“火爆”的IPO場面、股價大漲(這一現(xiàn)象表面上看是上市開盤首日大獲成功的景象),到確保公司有好新的產品、舉措和市場增長等一系列舉措確保未來的增長(我的合伙人Jeff Jordan通常會在公司IPO前勸告他們這些)。
在直接上市的情形中,上面提到的類似計劃、投資者教育以及投資人關系的建立也非常重要——只是直接上市沒有路演環(huán)節(jié),而是改為“投資者日”。即公司一般以一對多的形式(比如網絡直播的形式)邀請投資者對公司進行了解。因此,直接上市被認為是更加大眾化的形式,因為每個人可以在同時間接收到等量的信息。
直接上市的公司,也會和資本市場顧問一起,與規(guī)模最大、最有影響力的投資人進行一對一會面。請注意,這里的顧問也是投資銀行,例如,四大投行之一的摩根士丹利(Morgan Stanley)就是迄今為止兩個直接上市案例(Slack和Spotify)的顧問,但在這里,投行的角色與IPO的承銷商略有不同。
盡管各參與方和流程類似,但與傳統(tǒng)的IPO路演環(huán)節(jié)相比,直接上市過程中投資者會議的范圍要有限得多。最值得注意的是,直接上市的公司不會出售任何股票,因此既沒有詢價過程,也不會向投資人尋求股票訂單。
通過這些,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,通過直接上市,公司可以實現(xiàn)IPO路演的許多目標,并以“更真實”的市場價格作為股票定價。
直接上市的公司,也會以類似財報電話會議和新聞稿的形式,公開向投資者提供有前瞻性的財務指導。但在傳統(tǒng)的IPO,公司在完成上市之前是不會披露這些的(通常是在首個季度營收披露),因為公司提交的S-1登記注冊表格直至定價當晚(首次交易前一天)才能生效,因此公司不能夠違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規(guī)定,提前披露財務指導。在直接上市中,申請上市的注冊在交易前就生效了(Slack是在交易前10天生效),因此公司可以在股票交易前披露這類財務指導。通過這種方式,直接上市還可以改善IPO時間表上的結構問題。
2. 直接上市沒有鎖定期
在傳統(tǒng)的IPO中,公司現(xiàn)有股東一般會同意一個期限(通常是自IPO定價之日起180天),在此期間被限制出售股票。
雖然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沒有強制要求,但投行通常會要求這么做,因為這樣一來,公司股票在可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交易,并建立交易記錄。理論上說,發(fā)售一定數(shù)量的新股,可以提供更大的交易可預測性,讓股市在更多股票進入市場前,趨向穩(wěn)定。
另一方面,典型的IPO中,流通股的量級很小,通常占公司股票總數(shù)的10%。這種人為的限制,會局限大量購股的投資行為,投資者也難以觀測出股票的真實價格,因為沒有足夠量的交易數(shù)據讓交易雙方確定價格。投資者通常要等到鎖定期滿后,逐步購買股票來建倉。
3. 直接上市比IPO費用便宜
在上市這件事上,費用遠不如好的結果重要,但這是直接上市和IPO的另一個區(qū)別,因此我將其指出。目前,IPO的承銷費是根據上市公司募資規(guī)模的比例計算的,通常是7%左右。而一些體量較大、知名度高的公司IPO項目,承銷費比例會低至大約2%。在直接上市中,只有一筆很低的固定咨詢費,大約是IPO最低承銷費用一半左右的水平。
直接上市如何運作
如上所述,直接上市和IPO的主要操作并沒有很大差別,但在二者在時機和方式上會有細微差別。
IPO已經存在幾個世紀,熟悉的人也更多,因此我將把重點放在直接上市上。
1. 準備階段
二者的準備工作比較相似。值得注意的是,當公眾看到公司發(fā)布的S-1注冊文件時,這家公司已經私下準備了好幾個月了,步驟包括:
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(SEC)提交S-1上市注冊文件(通常是秘密提交)。
●證券交易委員會將審核S-1表格,提出意見并指出需要回答的問題。
●與此同時,公司會舉行投資者教育會議,為投資者日準備材料。此時S-1尚未生效,因此還不能提供前瞻性的指引。
●在公司上市注冊期間也有一段靜默期,在此期間,公司和關聯(lián)方(董事會成員和主要投資人)所有的公開聲明必須遵循謹慎的規(guī)則,避免在股票交易之前大肆炒作。
●初始審核期過后,公司將提交一份公開文件(公司決定時間),投資人和公眾會首次看到修訂后的S-1注冊聲明,但仍然是草稿的形式。
2. 上市前
下一階段——上市首日前的5周左右開始——這也是直接上市與IPO開始開始出現(xiàn)程序差異的階段:
●公司會邀請投資人參加“投資者日”,屆時他們將公開討論公司和財務表現(xiàn),但仍然只談論歷史數(shù)據。
●公司會與投資人進行一對一的會面,確定需求,與投資人建立關系,雙方建立信任,但這一過程不包含詢價。
●在本階段,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將宣布S-1注冊聲明生效,公司接下來可以發(fā)布前瞻性的財務指引,投資者就可以在公司上市前至少1-2周的時間里,仔細考慮股價意向。
3. 定價
在最后一個階段,公司的現(xiàn)有股東也會開始確定股價意向。記住,公司本身不發(fā)行股票。在任何市場中,必須有股票供新的投資者購買才能確保流動性,但這階段只有股東出售股票才能實現(xiàn)。到目前為止,公司已經停止了二級市場上的任何股票交易。
開盤的前一天,證券交易所會與公司的財務顧問進行協(xié)商,公布一個參考價格。這個價格與IPO的初始申報價格區(qū)間最為接近,但實際上只是一個指引,向公眾告知近期的交易情況。IPO中,首次發(fā)行價格區(qū)間至少要接近最初的開盤價,而直接上市不同,其參考價格實際沒有任何實質性的作用。(甚至潛在的事實可能是,直接上市之所以設定參考價格,就是為了滿足傳統(tǒng)的IPO機制——鞏固公眾對股票開盤“火爆”景象和股價上漲的迷戀。)
在交易首日的清晨,競價開始——首先表明需求量,然后根據供求情況確立價格。買家和賣家將在開始的幾小時內,隨著市場關注均衡價格,進而調整訂單。Slack直接上市時,買賣雙方在開盤約2.5小時后開始交易,比大多數(shù)參與者預期的要快;供給和需求的成交量較大,成交速度較快,以至于做市商選擇更早地開放股票交易。
傳統(tǒng)IPO交易也有類似的流程可以確定股票價格,但在最初180天,新發(fā)售的股票只能賣給新的投資者,交易數(shù)量非常有限。相比之下,直接上市可以看到更真實的供需情況。
最后,雖然沒有硬性規(guī)定,但因為對企業(yè)有幫助,我會建議,那些想要通過直接上市的公司可以至少在六個月甚至更早前,開放企業(yè)私人二手交易市場。雖然多數(shù)私營公司對二級市場私人交易有全面而嚴格的限制,但進入市場后,公司仍然可以通過股權轉讓審批程序,維持企業(yè)的控制權。
這樣做的目的,不僅可以使股權結構多樣化,也是幫助企業(yè)在直接上市前建立初始價格的基礎,這樣一來,直接上市的初始價格就不會完全出于猜測。
既然二級市場可以為早期投資者和員工帶來流動性,對現(xiàn)有投資人的股權也沒有稀釋作用,那么二級市場為什么不能實現(xiàn)直接上市的目標呢?
二級市場不能像直接上市那樣,可以提供真正的市場價格:它更像一個市場,撮合單個買家和對應的單個賣家,而不是一個真正的公共市場,有穩(wěn)健充足的供求關系,可以撮合許多買家和賣家。 成交量,是直接上市找到真實市場價格的關鍵所在。
關于直接上市的一些誤解
直接上市仍是一種新現(xiàn)象,目前為止只有兩家通過它完成上市,但這可能會成為一種趨勢。傳統(tǒng)的IPO流程已經成熟,,創(chuàng)新的時機到來了:嚴格意義說,第一次IPO是在400多年前,而目前的IPO規(guī)則是在近一個世紀前制定的。
但自那之后,科學技術也發(fā)生了巨大的變化。例如,2004年谷歌在IPO時采用了“荷蘭式拍賣”,將在線清算價格定為IPO價格。
近期也有其它的創(chuàng)新模式,比如長期證券交易所(Long- Term Stock Exchange, LTSE),第一家將總部設在硅谷的證券交易所,旨在將公司建設和市場利益長期結合。上個月,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剛剛批準了長期證券交易所的申請(我們也是長期證券交易所的投資人)。
直接上市之所以會出現(xiàn),是因為時間結構、操作流程順序和上市機制需要改變。考慮到資本市場在過去十年過程中的種種變化,直接上市也是一種自然的演變。
在此之前,一家準備上市的公司會進行A輪融資,然后B輪融資、C輪融資......之后是IPO。當時的募資規(guī)模,與如今相比要小得多,早期投資人大多是風投機構。
而今天的公司可能會進行5到7輪的融資,籌集數(shù)億乃至數(shù)十億美元的資金——不僅來自風投機構,還來自對沖基金、共同基金和主權財富基金。
企業(yè)可以從私人市場獲得所有資金,不再需要依賴于公開市場進行募資(我們曾將這種現(xiàn)象稱為“準IPO”)。而且,這些公司仍然可以與公開市場的投資人建立長期的關系,這是我建議公司盡快做的事情。
如今一家公司決定上市,通常是出于資本需求或投資人以外的考量,因此直接上市提供了一條更成熟的上市途徑。
下面我將談談一些關于IPO和直接上市的常見誤解,以幫助人們更好的理解直接上市。
誤解1:價格上漲是衡量成功上市的標準
現(xiàn)代IPO的最大的誤解(在媒體報道的助攻和煽動下)就是,股價升值是上市成功的衡量標準,而不是業(yè)務上的成功。這不符合直接上市的現(xiàn)實,也不符合傳統(tǒng)的IPO情況。IPO的大幅上漲可能會引起很多關注,但這同時也表明IPO定價有誤。
在直接上市的情況下,衡量交易成功與否的最重要標準是交易量——它更能反映出真正均衡的定價,即許多的買家和賣家在較為離散的價格區(qū)間交易。
注意,在傳統(tǒng)的IPO中,鎖定期內發(fā)行和交易的流通總量通常非常有限,這會限制許多買家和許多賣家真正確定市場出清價格的能力。
當然,這意味著,如果沒有足夠的交易量,直接上市可能出現(xiàn)問題。在第一次直接上市(Spotify)中,我們吸取了教訓,該股票開盤時成交量很小,結果導致其開盤價接近當日最高點,而收盤價接近當日最低點。但在Slack的案例中,開盤時的交易量就達到了4550萬股,為紐交所史上之最。
誤解2:新上市公司需要折扣價來吸引新的投資者
目前,IPO會以過于大的折扣價格,吸引投資者并方便他們快速獲益。然而在直接上市中,所有投資者都以市場出清價格進入市場,這一價格會為公司匹配最適合的投資者。偉大的公司會吸引到獨具慧眼的投資人,但價格合理的好公司也會吸引到不錯的投資人。
從許多方面來看,對于要建立長期關系的公司和投資者來說,直接上市是一個更平等的過程,而不是通過詢價建立一種交易性質的關系。
機構投資人本身也在不斷演變,他們會花大量的時間尋找有前景、并仍是私營狀態(tài)的公司,與之建立關系并進行投資。
以前,要上市的公司通常在IPO路演期間才第一次與主要投資人會面?,F(xiàn)在,這種做法反而是不常見。
傳統(tǒng)的IPO,之所以有路演這個環(huán)節(jié),完全是因為大型的共同基金和對沖基金距離遠、不好接近,需要投行在路演中起到橋梁作用。在傳統(tǒng)的IPO中,投行本身就扮演者雙重角色,因為它們的客戶既有正在進行IPO的公司,也包括參與交易的投資人,這些投資人通常是他們必須滿足的老顧客。
需要明確的是,投資銀行會為上市公司帶來巨大的價值,但在直接上市中,他們的角色會從承銷商轉變?yōu)楦騾f(xié)調者的顧問。Slack直接上市時,摩根史坦利就利用從Spotify案例中學到的經驗,實現(xiàn)了Slack的穩(wěn)健開盤和完美操作。
誤解3:IPO是融資行為
如今的公司會更久地保持私營狀態(tài),鑒于這一現(xiàn)象,與其說IPO是一個融資事件,倒不如說是一種為了確保業(yè)務“運轉良好”并保持穩(wěn)健和持久的舉措。如今投資者希望看到的是,公司在進入公開市場時,已經擁有了良好的財務表現(xiàn)、盈利模式和現(xiàn)金流。
在IPO的融資層面,公司會以低于市場清算價格的水平上市,調整至滿足公開市場流動性(約10%)和公司需求的價格。以最近Zoom的IPO為例(注意,我們不是投資人,以下也不是投資建議):
? 流通股或IPO可用股票總額為:當前股票總量的8%,約2100萬股
? IPO發(fā)行價:36美元/股
? 開始交易的股票價格:65美元/股
? 當前的市價:85-90美元左右/股
由于公司和獻售股東總共籌集了大約7億美元(該公司像許多公司一樣,被迫進行IPO抑價),根據這些股票目前的價值,該公司當初大概留下約12億美元的差價空間。
如果這些公司以均衡價格在公開市場上市,就像直接上市一樣,情況會有多大不同?
誤解4:需要融資的公司不能直接上市
既然如今的IPO行為不一定是為了融資,那么那些需要融資、又想直接上市的公司呢?
我認為,這些公司可以這樣做:與其通過IPO融資,人為地進行折扣,發(fā)售比實際需求更多的股票,不如在私營狀態(tài)時進行融資,之后再在適當?shù)臅r機啟動直接上市流程。把融資和上市分開,公司可以更好地確定股票的發(fā)售數(shù)量和市場價格,也不需要給出過大的折扣。
假設一家估值100億美元的公司需要額外融資3億美元,未來幾年運營中有足夠的資金儲備。如果進行傳統(tǒng)的IPO,會造成大約10%的股權稀釋,成交價也會有大幅折扣;而直接上市大約只有2-3%的稀釋,成交價也比較合理。
如果未來還需進一步融資,該公司就可以作為一個成熟的發(fā)行人進入資本市場,這是上市的主要好處之一。如果Slack以傳統(tǒng)IPO上市,即使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有8億美元,它也不得不出售約10%的公司股份(按照市場標準)以滿足流動性需求,并承擔不必要的稀釋。
相反,如果是直接上市,Slack無需發(fā)售股票也不會產生股權稀釋。成為上市公司一段時間后,Slack會被看作經驗豐富的發(fā)行人,如果有融資需要,就可以按照自身情況、自行決定融資的時機。
誤解5:公開市場投資人不喜歡直接上市
在過去的幾個月,這種論調我聽到好多次。當我問及原因時,兩種常見的回應是:直接上市不存在價格升值;直接上市沒有鎖定期,無法預測拋售的壓力。
我認為這兩種說法有些夸張,原因如下:
IPO的折價定價不是一個功能,而是一個缺陷。如上所述,由于該公司低估了股票價值,把真正有價值的部分留在了談判桌上,因此股價上漲幾乎沒什么好處。
坦率地說,對于上市公司的理想股東——機構投資人而言,折價相對來說是無關緊要的。流通股在典型的IPO中占比微不足道,完全不能與持股數(shù)十億美元的大型共同基金相比。因此,只有當解鎖期過后,市場有了更多的股票時,才會有更大的流動性,投資人才能更大規(guī)模持倉。而直接上市解決了這種時間上的錯配。
鎖定期也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,可以提供很強的預測性。從流通股中獲得的任何好處,都會因數(shù)量有限和波動加劇而喪失。
直接上市沒有180天鎖定期,現(xiàn)有股東(包括員工)可以出售股票;新的投資者可以完全持倉,人為限制新發(fā)股票的非流動性也會被消除。
理想情況下,如果價格合適,市面上將會有足量的可交易股票,因此就不會有很高的波動性和持續(xù)的拋售壓力——這才是公司和投資者所希望的可預測性。
誤解6:只有“知名”品牌才能直接上市
這種說法或許適用于第一家直接上市的Spotify(主流音頻服務),甚至也會適用于第二家Slack(在消費者和企業(yè)中廣泛使用的SaaS產品)。但第五家呢?第十家呢?隨著直接上市越來越受歡迎,知名品牌與否將不會那么重要。
不論是傳統(tǒng)的IPO還是直接上市,投資人要做的,就是在那些公司在上市前了解它們。因此,即使要上市的公司并不是一家高人氣、面向消費者的品牌,甚至都不是面向消費者的品牌,至少在投資圈,這家公司也會是知名度的。
您可能會問,散戶或者個人投資者呢?首先,請注意ipo與上市的區(qū)別,散戶配售——面向個人投資者的股票數(shù)通常只占所有IPO配售的約10%左右,而且往往會更少。對于最成功的IPO來說,這并非是所需的必要來源。
也就是說,直接上市的好處是,散戶股東與投資機構的門檻是一樣的。
如今媒體對科技公司都有大量報道,市面上有很多可用信息,因此如果一家公司足夠優(yōu)秀可以上市,各種投資者都會迎上來。
當然,直接上市還有許多的事情需要解決,比如要更好地了解供需情況,更加高效自動的定價機制等,并且,直接上市還處于早起階段,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可能會逐漸改變規(guī)則,以適應更多的創(chuàng)新。
但是,直接上市是我們過去十年所看到的,一種相應的、更加廣泛的自然演變——私人市場變得更和活躍度增加,到更加成熟的公司上市以及其它的宏觀趨勢。
因此,如果上市的目標不僅是籌集更多的資金,而是要建立長期的業(yè)務,上市的機制就應該進行一定的考量。
更多財稅咨詢、上市輔導、財務培訓請關注理臣咨詢官網 素材來源:部分文字/圖片來自互聯(lián)網,無法核實真實出處。由理臣咨詢整理發(fā)布,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刪除處理。